查看原文
其他

迎接二十大丨郭熙: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语言文明

语宝
2024-07-22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言战略研究 Author 郭熙

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语言文明

暨南大学  郭熙教授

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,而且是文明古国中唯一的现存者。在它的延续发展过程中,中国语言,包括各民族语言及其方言功不可没。它们既是记录者,也是创造者。没有它们,不会有今天看到的中华文明。中国语言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,是一种语言文明通常人们谈到“语言文明”,多会跟“礼貌语言”“文雅”“有教养”等联系起来。“说普通话,做文明人”这条颇受诟病的标语,就反映了对语言的这种认识。方小兵在《从文明语言到语言文明:论“语言文明”概念的层次性》(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2021年第6期)一文中提出,文明始于语言。语言在建构和传播文明的过程中,形成了语言与文明的同构性,语言符号所表征的知识体系就是文明成果。这一提法,丰富扩展了语言文明的内涵,深化了对语言文明的认识。我觉得还可以再强调一下,这个语言符号体系本身就可以明确为一种文明成果,一种文明

世界上有很多古老的文明,比如古埃及文明、古印度文明、古罗马文明,但是在中文里似乎没有“古中国”这个表述。这是因为根植于中国社会的中国语言文明也建构了中国社会,并与之共存,无须另称。没有中华语言文明,中华文明就失去了“存在的家园”。在历史和语言国情复杂的情况下,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各个民族,延续和谐主体多样的语言生活。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又把中华文明带到世界各地,促进了语言文明的互动;而中国的发展变化,更是激起了人们对这一东方文明古国的好奇心和工具性动机,学习中文的人越来越多。

学习一种新的语言,除用于交际外,是要了解进而去理解另一种文明。例如,学了中文的称谓,就可以对中国的社会关系有一些认识;懂了“你吃了吗”的含义,就会明白中国的亲情社会文明。因此,国际中文教育发挥的就是推动文明互鉴这一重要作用。国际中文教育目前有两个路向:一是海外华人的祖语传承,一是世界各地中文作为外语的传播。最终目标都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,了解中国文化,了解中华文明。既往的国际中文教育中,重点多放在满足交际需要上。问题在于:掌握一种新的语言并非易事,而随着新科技的发展,人们未来对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依赖性会不断降低,为满足交际需要而学习外语的意愿会有所下降。因此,有必要重点倡导另一种语言价值观:多学习一种语言就多了解一种文明,多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。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语言文明,就需要拓展传播路径,现有的华语传承和中文传播目标也需要更多的弹性。中文传播不是语言扩散和侵略,是要推动语言文明交流互鉴。这需要我们把中华语言文明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去研究,努力去发掘中华语言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,探索其形成和发展机制。
文章来源:“语言战略研究”公众号

重点推荐

△迎接二十大丨李宇明:无障碍社会的语言之功

△迎接二十大丨赵世举:问题驱动 促进语言文字事业新发展

△迎接二十大丨文秋芳:国家语言能力研究展望

△迎接二十大丨刘朋建:新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三大重点

△迎接二十大|苏新春:中小学语文教育亟须语言学家参与

△迎接二十大|周建设:人文基因智能计算将成为语言文字资源建设的新途径

我知道你在看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语宝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